传统草木染之扎染
主题内容分析:
1.已走过三千多年历史的草木染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经》用最质朴但永恒的方式记载下了草木染在我国早期历史中最为浪漫的一笔。早在周朝便已经设有专门掌管染色的染人职官,称之为“染草之官”。到了秦朝以后更设有“染色司”、“染院”等机构,对植物染实行纺织专业分工。
这项已存在千年的古艺,真实的还原了我们的老祖宗的生活方式与穿着体验,可以透过植物染出来的作品去体味最古老的技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其中,青指的便是“靛蓝”,而蓝便是“蓝草”,主要用于染色,蓝染也因此得名,在植物染的阵营里,它独占三最:过程最繁复、最考验耐性和最耗时。
传统的蓝染工艺要从种植蓝草开始,多为蓼蓝、菘蓝、马蓝以及木蓝,最有名的是蓼蓝,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蓼蓝中提取天然蓝色来染布的方法便已被人们熟练掌握。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的植物,采集回来之后切碎、水浸、暴晒,蓝草会慢慢腐烂、发酵,每一个过程都马虎不得。手艺好的老匠人制作的蓝靛能放上十几年也不会变质,想染布的时候取出需要的量,放在冷水缸中,再加上米酒、草木灰等,待染缸里满是靛蓝花就是在向你传递可以开工染布的信号了。
二、学习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课程讲解能了解草木染的历史文化和传承之不易。
2. 学生能够利用棍棒、皮筋、造型木板、玻璃珠等看似常见又简易的工具制作出繁复又独一无二的作品,成就感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
3. 拓宽学生对非遗传统文化的知识面,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习用各种道具在同一块布上合理的布局,使其出现美丽的花纹。
四、教学准备:
师:各式道具、染缸染液
生:专心致志的听以及独立动手操作
五、教学过程:
(一)引导进入主题
让学生猜测老师手上的各种颜色是用我们生活中的什么植物染出来的,同时让学生回想我们身边颜色鲜明的植物,并告诉老师猜测他们能染出什么色彩,以此来引导草木染这个主题。
(二)交流释疑、
1.引导学生思考:以上提到的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若用来染色会有什么缺陷。那如何能克服这些缺陷。
2..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内容,点出今日能染的可以足够有色牢度不会串色不会掉色的颜色——蓝(靛青色)
3.欣赏过去的一些作品: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草木染作品,感受民族艺术之美,激发创作热情。
4..老师展示道具使用的步骤以及在染缸里染色时的注意事项。
在学生设计制作前引导学生:
(1)构思;
(2)选择自己想要的道具;
(3)染色;
(4)晾晒成果
(三)巩固拓展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我染的图案糊掉了?为什么我的没有他的好看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四)展评学生作业
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们通过自行比较和尝试让学生发现:扎染的魅力在于独一无二,可能大家会觉得自己初次尝试的作品有些许的瑕疵,但要告诉大家这次的遗憾也许就是这个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每个人独立操作完这个作品那就是最棒的。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制作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并把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后自己总结答案,以便记忆深刻。